新闻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典型模式

来源:xc杏彩体育    发布时间:2024-03-04 15:25:19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发端于欧洲,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产物。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仅可以促进传统乡土文化和文明的发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户收入。故此,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农村社会持续发展和农耕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发展困境的一个基本手段。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发端于欧洲,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产物。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传统乡土文化和文明的发展,还能够促进农业产业体系调整,增加农户收入。故此,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农村社会持续发展和农耕文明传承的重要方法,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发展困境的一个基本手段。

  【关键词】乡村旅游 旅游模式 村落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1 【文献标识码】A

  政府主导型:法国模式。乡村旅游作为法国旅游业的一部分,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稳定的模式。二战结束后,在政府主导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乡村社会空心化较为严重,为了稳定农村社会,缓解农业经济的萧条,法国政府大力扶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1951年法国开始在乡村地区建设乡村(民俗)旅馆,吸引游客前来观光。1955年,政府开始向从事乡村民俗、生态旅游的农户们发放信贷支持,启动繁荣小城镇计划,以公共财政来支持“农村家庭旅游服务计划”。到1962年,法国政府颁布了规范乡村旅游的第一部法律《马尔罗法》,该法要求乡村旅游服务机构在推进小城镇、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注重乡村生态与人文景观的结合,鼓励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组织或中介机构,政府对这些合作组织或中介机构实施免税政策。由此,法国乡村旅游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道路。1972年,法国政府又颁布了《乡村旅游发展质量规范法》,该法对过去10年来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推出了乡村旅游发展系列品质衡量准则与技术规范,并设立了旅游检查制度,赋予游客评价权。到了1970年代末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放缓,城市人口对于回归乡村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兴趣,乡村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一度承载了法国旅游业60%的游客。到今天,法国乡村旅游已形成了成熟的模式,乡村旅游类型集中在农业休闲、民俗旅游、美食品尝等方面,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导的原生态绿色旅游态势,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

  都市依托型:美国模式。美国乡村旅游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上层社会人士热衷的乡村生态旅游。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与乡村的分野在加剧,城镇和乡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扩大,给城市人口提供了更多的旅游资源和资金。一直以来,美国人重视休闲的传统,久居城市的人们会将旅游的目光投向村舍田园,农村的自然田园风格成为了民众旅游的首选之地,农村自然风光游成为了美国民众旅游的风向标。二战之后,美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地广人稀导致了农业生产相对过剩,美国政府适时推出农业生态补偿计划。由此,将大量的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其中部分土地被开发为国家公园、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公众休闲游憩区,客观上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从1970年代开始,美国乡村休闲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的乡村旅游形态,发展较快,到了1980年,仅美国东海岸就有1500处休闲农场。休闲农场专为游客提供休闲农业体验游,拓宽了乡村旅游的范围。到了1990年代,美国乡村旅游区域开始向大中城市周边集中,在华盛顿、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周边开辟了大量的休闲农业、农业文化遗产等休闲旅游区域,为广大的城市居民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大大促进了休闲农业旅游的纵深化发展。美国乡村旅游类型多样,既包括浓厚人文色彩的田园、村舍、农业文化遗产等旅游项目,也包括旖旎自然风光的山川、河流、森林、湿地等旅游项目。乡村旅游的活动也较为多样,既包括传统的垂钓、农业劳作,也包括新型的休闲运动、人文浸染。旅游者在休闲娱乐中同时体验自然风光,达到放松心情、修身养性的目的。

  功能复合型:日本模式。日本是世界乡村旅游思潮的发源地之一,日本将乡村旅游视为解决乡村人口空心化和过疏化的基本措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与其农业多功能性、乡村产业集群化形成了统一的整体,使得乡村旅游成为了集休闲观光、农业教育、农业体验为一体的多功能性的复合型模式。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日本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地发展,农业人口大量进入城市,使得日本农村老龄化、空心化和过疏化较为突出。未解决这样一些问题,日本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工业的转移来提升农村产业集群的水平。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农业产业化趋势明显,农业日益细化的分工为农业集群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城市生活的压力,使得城市居民对于乡村生活有着较多的向往。在1960年代末期,大中城市近郊附近的观光果园、休闲农园成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初模式。到1970年代,日本农村地区慢慢的出现了专业化的农业观光农场和农园,乡村旅游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到了1980年代,随着城市资本、工业资本进入农业,大规模地开发乡村旅游和度假休闲建设兴起了热潮,各类大型的农业休闲度假村相继建立,典型的如北海道的农业综合休养基地。此时,日本乡村旅游由单一的观光发展到休闲度假和农业体验。到了1980年代后期,政府开始调整旅游政策,推出旅游业本土化回归发展,着手实施“外国旅客访日计划”,乡村旅游业依托这个计划,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产业集群性质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形式,营业范围比较广泛,经营特点日渐多元和专业,成为了农业转型发展的基本方向。

  注重制度和法律和法规建设。上述三个国家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除了管理体制完善之外,还很注重法律和法规建设。因此,必须要推进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建设,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促进各个部门的合力推进。除了制度建设之外,还应该注重法律和法规建设。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将乡村旅游纳入到国家法律体系建设,推动乡村旅游法律的立法进程;地方政府在国家立法基础之上,按照法律的精神与原则,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规范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方式及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等问题。

  注重乡村旅游服务产品的开发。国外的经验表明,农业、农村是乡村旅游的基础,必须注重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乡村旅游服务产品开发,必须要突出乡村性,各地需要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农业禀赋、人文特色来设计相关产品,在开发产品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游客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突出游客的体验性。通过推进人文性和自然性的结合,打造出多样化、复合型的旅游产品,推进乡村旅游业差异化、深层化的发展,如乡村度假游、风情游、体验游、观光游等。此外,在产品研究开发过程中,还需要加大区域合作,实现产品互动,避免局部的同质化竞争。

  注重乡村旅游的推介与营销。消费者具体的体验需求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在今天经济社会日益发达、个性日益多元的时代,花了钱的人乡村旅游的需求多元化和个性化越来越突出,有的消费者是为了想体验农家生活,有的消费者是为了欣赏田园风光,有的消费者是为了躲避城市喧嚣、放松身心,有的消费者是为了休养身体,享受乡村清新空气。作为乡村旅游的供给主体首先要分析这个原因和需求,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设计相应的产品及服务。按照体验、价格、情境、互动及口碑这五个方面的组合来设计体验营销,进而突出产品的生态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实现消费者和供给主体的共赢局面。

  ①方忠权、郭艺贤:《法国的乡村旅游及其启示》,《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xc杏彩体育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联系人:刘先生

手机:13728593612

电话:13728593612

邮箱:L84168416@163.com

地址:广东省肇庆市